難言之隱

失而復得

32 可喜可賀

二〇二〇年,走過萬水千山,轉眼就到最後一個月。大家都寄望二〇二一年疫情會因疫苗而受控,「明年會更好」。

Mr J 贈言鼓勵我「好好享受人生,過正常生活」。我盡力而為吧!年底那幾個禮拜接連有親友生日、聖誕、新年,每隔十天、八天就有理由慶祝一番,就承 Mr J 貴言,享受人生吧!因為全都在英國第二、第三次封城期間度過,慶祝活動除了吃,還是吃!

口腔潰瘍約一半痊癒了。纏繞三個月,長在左邊舌頭最後端、最隱蔽處、最霸道、最大、最痛、最難痊癒的鼻祖痱滋也終於消失了,大喜!然而,每天吃東西喉嚨仍會痛,一痛就流鼻水,尤其是晚餐,大概是因為積累了日間飲食對喉嚨的磨損。我無意中發現,晚餐通常吃了十分鐘左右,喉嚨會隆起大小水泡,有水泡就痛。有趣的是,若休息十五、二十分鐘,水泡又會自然消退!怎辦?一頓飯分幾段吃嘍,我這無業遊民有的就是時間!

食物選擇遠比放療期間豐富,縱使仍停留在「不要問,只要試」的階段,失敗多於成功。酸甜苦鹹味覺中,酸因潰瘍不能碰,甜嚐不出,苦不常吃所以不清楚,鹹味算是最早恢復的。恢復期間,味蕾和腦袋要重新拿捏對鹽的敏感度,那幾個禮拜的摸索期我的味覺神經對鹽超敏感,食物不能放鹽或醬油,否則鹹得幾乎吃不下。

生日蛋糕呢?當然完全不覺甜,但我發現原來朱古力/巧克力是帶刺激性的。一小塊又香又精緻的黑森林蛋糕,我喝了兩大杯茶才吃得完,不過仍很滿足 —— 那是放療後吃的第一塊蛋糕!

唉!我的味蕾啊,腦袋啊,你們能否也關顧一下甜味?

口水分泌大概恢復了一半。尿布有吸濕力高低之分,食物也有!我的「主食吸口水強弱榜」榜首的是麵包,第二名是飯(包括白飯、糙米飯、壽司飯、糯米飯),都一定要邊喝飲料或湯才能勉強吃。第三名是炸薯條;雖說能邊喝邊吃,但濕漉漉的、不酥脆的薯條,誰愛吃呢?榜末的就是湯麵、湯米粉、濃稠的湯羹、或者多奶油醬汁的意大利麵。高熱量?確是,否則身體怎好好做重建工作?

每天不用再為攝取足夠熱量、營養而大費周章,那連續寫了五十多天的飲食日記告一段落。一日三餐恢復故有的規律,大夥兒開飯時,不再「斯人獨憔悴」。

偶爾會吃外賣,就此發現加工食物、餐廳食物裏調味的黑、白胡椒忽然無所遁形,一碰到就鼻涕鼻水直流!我不曾對胡椒如此敏感!(辣椒更不消說,碰不得。)在家還好,若在外用餐就狼狽萬分。為免再吃苦頭,我只往兩家相熟的餐廳買外賣。難得餐廳經理不嫌麻煩,問清楚廚子每一道菜的用料、調味,以確保食物不刺激。特別窩心是一家意大利餐廳。數月不見,老闆娘喜見我買外賣,就知道我飲食漸漸回復正常。我最想吃招牌菜「鱸魚餛飩」。記憶中是沒黑椒的,不過也循例問問吧。

啊,餡和醬汁都有放些許。餡是一早準備好了的,醬汁不放黑椒還是可以的。

姑且一試!老闆夫婦很是客氣。他們不只請客,還擔心黑椒始終來犯,遂另加送一份擔保不刺激的「梨子 Gorgonzola 芝士餛飩」,餐牌上沒有的啊!

鱸魚餛飩能吃嗎?可以,淺嚐。幸好有後備!

冬至、聖誕。絕大部分不辣、不酸、無香料的食物都能吃了,是否一氣呵成沒所謂,能吃就好!半年前忽然來打擾的濕疹悄悄絕跡了,睡到半夜再不怕被癢醒。

農曆新年在二月,與忍者邂逅一周年,特別感觸。只一年,滄海桑田。去年除夕還可以一家聚首大快朵頤,今年就要按封城規矩分開吃,「視像團年」!去年情人節往醫院做磁力共振造影,今年情人節是初三赤口,天寒地凍去散步,在老外的地方初嚐港式雞蛋仔!至於早前錯過了的中秋月餅,就以媽媽、妹妹應節而做的油角、笑口棗作補償,滿滿的幸福。

潮流興「斷捨離」。我見自己體力與精神都不錯,天寒地凍,日短夜長,大部分時間賦閑在家,就把握此難得機會,把所有東西徹徹底底收拾、整理一次。有扔的、放回收桶的、送出去的、捐給慈善二手店的。更多是留下的:

  • 四十多年前,親友恭喜我父母一索得女的賀卡、手寫彌月宴菜單、父親為我寫的《我的第一次》筆記(我第一次搭火車、第一次上茶樓、第一次去掃墓等等)。人生就這樣開始了。
  • 小學同學移民澳洲前送我的手工。馬上拍下照片,傳給她緬懷一下。
  • 未有電郵的學生年代,各方好友的幾百封來信,全部按時序重讀一遍。憑字跡認人,感受當時的稚嫩與樸實。
  • 中學年代生物科筆記。很多基礎知識竟然都忘了,要從頭看一次,溫故知新。最合時是哪一章?疫苗與免疫系統......

還檢閱陳年玩具、舊照片、旅遊紀念品、成績單/豐功偉績。至於現用文具、衣物鞋履、書籍、廚具、食材、美勞手工材料等等,都翻出來盤點、分類、收納,不論在哪箱、哪櫃都一目瞭然。

豐盛的物資證明我活著,慶祝我活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