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言之隱

重生

29 漫漫長路

放療副作用有消退的兆頭,大夥兒都替我高興。好消息不免引來大家關切的詢問:

「何時會完全康復?」

「今天覺得怎樣?」(昨天、前天也問過......)

何時?我真的不知道。醫生也不知道,因為康復進度因人而異 —— 看體質、年齡、腫瘤大小、腫瘤位置(要穿透多少健康組織,輻射才到達腫瘤藏身之處?)、輻射劑量等。唯一知道的是康復的路很漫長,以星期、月,甚至年算。也有些副作用可能「到死誓相隨」,永不完全消退。我不是先知,沒有水晶球,之前也沒有從放療恢復過來的經驗,只能摸著石頭過河。

有醫生朋友曾說,由輻射停止一天算起,生理狀況最少要半年才有顯著改善,到時才適宜考慮重返職場,而且最好不是馬上恢復做全職。

半年......

那時候我已曠工三個月。非常感恩,經濟沒大問題,半年就半年吧。

昨天如何?今天如何?

對不起,聽起來好像敷衍一片好意的親友,但實在乏善可陳。我這種情況不是每幾天就有喜訊可報。人蔘雖是補藥,但也不是仙丹啊!況且,放療的副作用大部份是內傷,不像皮外傷一般可以直接觀察它癒合的過程。

自此,我學會了,當親友不幸患病或出事故,不要天天問,只要聽;不要天天問,只要等。畢竟,在最水深火熱中,他們忙著撲火,有時自顧不暇,哪有閑情每天匯報最新情況?

用來記錄放療副作用的表,在療程結束後還繼續填寫。慢慢我發現,每隔幾天會有一些輕微的改善,例如刷牙時流血少一點點,或耳鳴減了些。其他主要問題,包括口腔潰瘍、肌肉緊繃、口水分泌不足等,通常每隔三至六個星期才有丁點改善。是的,進度非常緩慢,卻是實實在在的。

副作用來襲時迅雷不及掩耳,狂風掃落葉般,絕不給你喘息的空隙;退卻時卻如人在泥沼中往前行,雖有明確目的地,但舉步維艱。俗語有云:「破壞容易建設難」,正正就是這樣吧!

隨著副作用以蝸牛速度消退,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喝營養劑、服藥、睡覺和瀏覽 YouTube 外,終於有精神再彈琴、鉤編、下廚。

說來也挺神奇的;像彈琴、鉤編這些嗜好,絕不是甚麼體力勞動,在放療期間卻著實提不起勁來。彷彿腦袋忙著實施我的保命大計,無暇兼顧講求創意的事情。

那下廚呢?雖然那時候我能吃的固體食物不多,但難得有體力、興致和時間,我就蠢蠢欲動,想弄些手工菜給親友嚐嚐。我這無業游民也就慢條斯理的做格魯吉亞湯包 khinkali。 之前一次做是春天的時候,還記得那晚因手術可能延期而忐忑,無心下廚。一眨眼就八個多月,恍如隔世。這款包子的特點是餡料像上海小籠包一樣有湯,夠濕潤,我竟然能吃兩個小的,喜出望外!不過,那時候我喝咖啡不覺苦、蜜糖不覺甜,味蕾仍未康復,調味和試味還需親友幫忙。

面對飲食現實與理想的鴻溝,妹妹提議兩個良策。第一是屢敗屢試,就當自己是個剛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嬰孩,只要不是辛辣、帶酸的食物都試試,尤其是軟綿綿的。今天覺得太刺激的、難吃的,隔幾天再試,南瓜就是一個例子。為甚麼隔幾天就行?不知道啊!

不要問,只要試!

也試吃薯片 —— 實在太久沒吃過香脆的東西了!滿口痱滋,怎樣吃?也是像無牙的嬰孩一樣,逐小逐小蠶蝕它,邊吃邊喝茶,小心翼翼。一片薯片要五分鐘才吃完,卻甚滿足!

第二是把想吃的都寫下來。人家有 “to-do list” 記下要辦的事,我就有 “to-eat list”,好有個盼望。寫著寫著,竟然有六十項!韓式炸醬麵、出前一丁麵、珍珠奶茶、沙律醬、鳳梨酥、提拉米蘇、壽司、炸薯條、蔥油拌麵、不辣的咖喱、港式燒鴨、蛋撻、意大利薄餅、番茄醬意大利麵等等,很國際化的清單。

要把清單上的菜式都吃一遍,究竟要多久?

六十項中,終極挑戰又是甚麼?

韓式泡菜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