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受過麻醉藥、開刀的衝擊,儘管失血甚少,卻也比手術前累。幸好不是臥床不起那種,尚有精神在病房來回走走、與病友聊天、跟世界各地好友分享無痛的神奇經歷。真的,不論是剖腹分娩還是其他大小手術,在眾多親友中我從沒聽過完全無痛的例子。
住院三天最費神的是甚麼?不是連接放血孔的「手袋」,而是安排出院後傷口拆線的事宜!
主診醫生說,手術後五至六天傷口就要拆線,否則疤痕會明顯些。那就是說出院後幾天就是拆線的「限期」。拆線無須返回醫院,去普通 NHS 診所(即是見家庭醫生的那種)就可以。我的如意算盤是,配合手術後於父母家休養,拆線就選在鄰近的診所,避免花四十五分鐘車程到我自己家附近的。為此,早在手術前幾星期我就部署,聯絡屬意的診所,預先辦妥註冊手續,成為該診所的臨時病人。為何提早幾星期去辦?我怕因疫情關係,申請表格處理會有延誤,又或者診所設有臨時病人限額,若臨急報名卻遇上滿額就麻煩了。
住院期間,我託父母於臨時註冊的診所預約拆線。診所說:「查無此(病)人。」
甚麼?怎麼可能呢?追問下,原來臨時註冊像超級市場貨架上的食物,會「過期」的,由遞交表格那天算起,一個禮拜左右就失效、作廢!(具體那期限是多久,至今我們仍搞不清楚......)表格沒說明,診所職員亦無提醒,我哪裏想到註冊會無聲無息被取消,猶如一些通訊軟件定時毀滅對話紀錄!?
沒辦法,唯有重新註冊。診所存有我之前遞交過的表格,所有資料都無須更改,唯一不同的只是遞交日期。能把舊表格「復活」,資料直接抄到新註冊表格嗎?不可以。
好的。請給我一份新表格,媽媽會帶來醫院,我填好就馬上送回診所。不。診所現在不提供打印好的表格,只會把表格電郵給病人。
好的。我爸媽又打電話到診所,把我的電郵地址告訴職員。哦,那也不行,要病人親自寫個電郵向診所索取表格。
好的。診所的電郵地址是甚麼?又長又複雜,爸媽在電話中不確定聽準了沒有。
真拿他沒辦法,我自己打電話去診所好了。我沒有帶耳機,唯有一邊顧著「手袋」,挺直脖子,左手小心拿著電話(很接近傷口),右手寫下那該死的電郵地址。
地址有了。索取表格的電郵發了。終於收到表格!
慢著,那是診所把表格掃描成照片後轉化的 PDF 格式檔案。那徹頭徹尾就是一幅照片。怎樣填呢!?
我好歹是搞 IT 的,哪會投降?幸好我的手機性能高、屏幕大,附有電子筆,亦有軟件可處理這種檔案。我就拿著電子筆填好表格,用 PDF 格式傳回診所。大功告成!人 vs 手機,終結回合,2:2,打成平手!
我與診所來來回回周旋,病友都看在眼裏,幾乎不敢相信預約拆線這小事也要繁文縟節。我們不禁慨嘆診所制度透明度低,辦事作風官僚。如此折騰,試問有多少病人有力氣、IT 知識去應付?唉!
翌日,醫生批准我出院。
放血管終於要拔出來了。我生怕會痛,但護士長向我派定心丸,說如果按照她的指示吸氣、呼氣,就會一切順利。(無痛?呼吸?又像是在說分娩的事!)真的啊,幾秒鐘就拔出來了,孔口貼上膠布,沒滲血,就這樣!
過了註冊那一關後,拆線卻簡單。終於揭開厚厚的紗布,第一次看見傷口!護士說外科醫生技術好,縫合鬆緊適中,傷口應會好好癒合。我顧著與護士閑談,忘了數清楚縫了多少針,大概有二十多針吧。
手術後的復原比預期快。出院後數天我已可獨自去緩緩散步,走大約一公里路,第一次感受到走路時頸部肌肉有份負責平衡,使我不致跌倒。個人護理無須他人操心,唯獨是拆線前後傷口不宜沾濕,所以每次洗頭都要請媽媽幫忙控制花灑,由我負責用毛巾蓋著傷口。後來,連洗頭都可以自理了,在父母家的休養就暫告一段落,回自己家,自己照顧起居飲食,精神和體力與常人無異。開刀的傷口蠻隱蔽的,真的有點像整容手術,從正面幾乎完全看不出來,走在街上不會有人投以奇怪目光。
左顎的肌肉和神經線的復原挺有趣的!每天要做張開嘴巴的運動,就像竭力打瞌睡,鍛煉因受了傷而緊繃的肌肉。大概手術後一個月,那「櫻桃小嘴」沒了,第一嚼的痠痛也沒了,告別「淑女」生涯!至於被切斷了的神經線,那不由我做甚麼運動去催促它復原,要耐心等待身體逐一修補。也就由它吧,反正只是知覺鈍了,完全沒痛,不影響生活。怎樣知道身體在重新接駁神經線呢?每隔幾天,左顎一帶都會有零星知覺,時而像針刺,時而像被淘氣的孩兒捏一捏。有時是下巴,有時是臉側,也可以是耳朵附近。就好像捉迷藏一樣,每天都猜猜身體決定維修哪部位!
兩個月後,受盡放射性治療(放療)副作用苦頭的我跟主診醫生提起這神奇的無痛之旅。他理所當然的說道:
哦,手術期間我切斷了幾條非主要神經線,所以你就不覺得痛嘍!
原來如此!截斷通訊就徹底鎮痛,一絕!Mr J,你不早說?害我怕得要死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