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「後園」是小鎮的公共墳場,從廚房的窗可瞧到一個角落。曾有朋友問我怕不怕不吉利。老實說,我買這房子時完全沒留意、考慮這點,也不知不覺住了十年。我做事問心無愧,有甚麼好害怕?(不過,篤信風水的朋友可能會說忍者腫瘤就正正是應驗了墳場不吉利......)
雖然墳場近在咫尺,但從我家其實沒直接小徑通往,要繞道,之前也甚少路過。就在手術前,有一日天朗氣清,我忽然興起,獨個兒第一次到那裏散步。
墳場雖在鎮中心,但沒遇上來掃墓的人。場內綠草如茵,大樹婆娑,鳥聲啁啾,遠離馬路,安詳寧靜,日間絕對不覺陰森恐怖。有供休憩的長木椅,有交叉小徑,也有大道,疫情期間最適合散個符合「社交距離」標準的步,也可以停下來坐坐,看看四周風景。
走著,走著,我細讀刻在墓碑上的字。原來,一個世紀前,醫學不那麼昌明的年代,這區的人挺長壽,未知有何秘訣?我沒有做科學化的嚴謹統計,但發現不少人,不論男女,都活到八十幾、九十幾高齡。
不少墓碑都寫著往生者的簡單生平,而所謂「生平」,不論是上世紀還是近年新立的墓碑,內容絕大部分都只描述親屬關係,例如稱往生者為「愛女」( “beloved daughter”)、「愛妻」( “loving wife”)。有些形容不免流於俗套,符合大眾對兩性的傳統期望,例如,場內安葬了甚多「關懷體貼」(“caring”)的母親 。提及其他的,例如志業、興趣、貢獻,實在寥寥可數。我在場內僅找到一位醫生、一位神父、一位老師、一位音樂家、及幾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捐軀的軍人。為甚麼呢?是墓碑文字有特定格式,偏離了就是對逝者不敬?是本地文化,怕太張揚,有炫耀之嫌?(傳統崇尚含蓄低調嗎?)要寫的都寫在訃聞了,所以不重覆?
我的手術致命風險很低,命喪手術檯上的機會微乎其微。不過,假若飛來橫禍,我忽然不在了,我的墓碑上該寫甚麼好呢?
至親對我(在世時)當然非常重要。然而,真的要把我的親屬都一一列在墓碑上嗎?再者,列好了,是打算給誰看?是來掃墓的家人、好友,還是給像我一樣的陌生遊人?若是後者,墓碑來來去去就是寫往生者有配偶、有兄弟姐妹、或兼有子孫滿堂之類;雖然辭世者名字、生卒日期各不同,然而生平讀來卻何其相似!恕難分清。
我覺得自己的墓碑像是人生最後一份履歷表首頁的標題、撮要。如果後人能挑幾件最感動他們的事,又或是令他們印象深刻的「特徵」來寫寫,給來掃墓的人緬懷一下,暖一暖心頭,沖淡部分哀思,甚至會心微笑、笑逐顏開,那有多好?題材很廣,自由度大,可以是他們最愛聽的鋼琴曲,可以是我的口頭禪、我的陋習,也可以是大家眼中策馬披甲上陣的女王形象。大前提當然是我在世時要努力關顧他人,否則人家有甚麼好寫?哈!
其他遊人都可能只是隨便逛逛,走馬看花,心不在焉,但或許偶爾碰上一個會留意陌生逝者的,如當日的我?